23
真核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空間的小泡稱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EV在細胞間和種間通訊及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將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大致分為三大類:微泡(microvesicle)、凋亡小體(apoptoticbody)和外泌體(exosome)。微泡是指由細胞分泌的一種直徑為100~1000nm的膜囊泡;凋亡小體是指細胞程序性死亡過程中所釋放的一種直徑為500~4000nm的膜囊泡。外泌體...
查看更多23
外泌體作為活細胞釋放到細胞外基質中的膜性囊泡,攜帶蛋白質、核酸和脂類等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在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在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外泌體在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近年來,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N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升高的趨勢,它是一類起病隱匿的進展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早期確診困難,因此尋找有效的生物標志物在ND患者的早期診斷、臨床治療和預后監測的過程中發揮著至...
查看更多22
外泌體作為細胞間的通訊使者,攜帶蛋白質、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質,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新寵。惡性腫瘤是目前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在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腫瘤的生長、轉移、免疫逃逸等關鍵步驟均與外泌體有著莫大的聯系。為了更加早期、精準地診斷腫瘤,更加有效地治療腫瘤,了解外泌體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和外泌體作為生物標記物的潛在可能性,對進一步完善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圖1腫瘤細胞分泌外泌體對抗T細胞一、外泌體與腫瘤生長在前列腺癌、惡...
查看更多22
北京時間2013年10月7日,在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廳,諾貝爾獎的評選委員會秘書長戈蘭·漢松宣布,將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三位杰出的科學家,即詹姆斯·E·羅斯曼(JamesE.Rothman)、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C.Südhof)以及蘭迪·謝克曼(RandyW.Schekman),以表彰三人共同解答的一個科學問題:細胞如何組織運轉其內部的一個重要的傳輸系統——囊泡傳輸系統?也正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諾貝爾獎的巨大影響力,使小小的囊泡被納入更多研究者的視線,...
查看更多3
一、引言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納米顆粒在眾多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如生物醫藥、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在這些應用中,精確測定納米顆粒的尺寸、濃度、表面電荷等特性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參數直接影響著納米材料的性能、穩定性以及與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傳統的納米顆粒分析技術,如電子顯微鏡(EM)和掃描探針顯微鏡(SPM),雖然能夠提供高分辨率的圖像,但樣品制備復雜、檢測通量低,且通常只能對靜態樣品進行分析,難以滿足對納米顆粒在溶液中動態行為研究的需求。動態光散射(DLS,圖1B)技術...
查看更多